隆国强:精耕产业合作 迈向“一带一路”建设新阶段
当前,“一带一路”建设正在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转入精耕细作的“工笔画”。随着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召开,描绘“一带一路”建设的新画卷逐渐展开。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是新阶段‘一带一路’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前夕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短短六年间,“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的进展超出预期,正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要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贯穿到“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新阶段,“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应该放在产业合作上。
“一带一路”倡议取得超预期进展
中国经济时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从提出到实践,至今已有六年。您认为,从六年的建设成果中,可以总结出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隆国强:短短六年间,“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的进展超出预期。这种进展不仅仅体现在中国和沿线国家之间,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及其核心理念已写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以及其他区域组织等有关文件中,已被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地接受。截至2019年3月底,中国政府已与125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签署173份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倡议正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
与其他区域合作倡议相比,“一带一路”倡议的理念、原则和目标都是全新的,在摸索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和挑战。为了下一步走得更稳,我们既要看到已取得的巨大成绩,也要及时总结成功经验。
首先,旗帜鲜明坚持以发展为导向的理念。“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其主要目标就是谋发展。“一带一路”所坚持的促进发展理念,正是倡导通过国际合作来充分挖掘各国的发展潜力,促进各国经济发展。发展导向的理念契合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内在需要。
其次,充分发挥政府引领与企业主体的合力。“一带一路”成员国政府间的合作与强力推进,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例如,中国政府和很多成员国在政府层面上签署备忘录,通过两国政府来引导企业开展具体的合作。与此同时,推进“一带一路”始终坚持以企业为主体,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规则。在短短六年间,“一带一路”倡议能取得累累硕果,就是因为充分发挥政府引领和企业主体的合力。
再次,因地制宜补发展短板。“一带一路”旨在通过国际合作促进各国经济发展,因此,针对各国的实际情况,从补发展的短板入手,打好发展的基础。例如,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普遍的短板,因此,架桥、铺路、建电站等项目受到普遍欢迎。目前来看,找到沿线各国发展中最紧迫的任务、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下一阶段“一带一路”合作的重点和机会。
最后,力争政治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加强战略对接与政策协调,提高合作项目的政治效益。在坚持多予少取、先予后取的原则下,争取项目商业方面的成功,实现经济效益,保证合作的可持续性。同时,要尊重当地文化、法律法规,企业履行好社会责任,守住环保底线。成功的项目均是注重并实现了上述四个效益的统一,忽视四个效益中的任何一个,都可能让合作项目陷入困境。
将五大发展理念贯穿到“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
中国经济时报:习近平主席在去年召开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这是下一阶段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工作的基本要求。您认为,如何才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
隆国强:我认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要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新发展理念贯穿其中。
从创新来看,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需要高度重视创新,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等。创新最终要落脚到提高生产效率上。其中,技术合作至关重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各自优势,在不同领域各有所长,在技术合作过程中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一方面,通过合作把各国的发展潜力,包括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等更好地发挥出来。中国在技术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为沿线国家提供适用技术,同时,也要高度重视通过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增强我国的创新能力。
从协调来看,“一带一路”倡议涉及若干个国家,需要更好地协调,才能实现合作共赢。但这种协调并不是由某一个机构、某一个国家去做,而是要在共商之下,找到一条能够将不同国家的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的新路子,形成一种在区域内各国间的有机分工。
从绿色来看,一方面,只有坚持绿色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守住生态环境底线。另一方面,绿色发展也带来许多发展新机遇,如促进绿色设备、绿色技术、绿色金融的发展,因此,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主动把握绿色发展新机遇。总而言之,不能把绿色与发展对立起来,而是要做到绿色与发展的有机统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仅要守住绿色底线,而且要通过合作让沿线国家生态环境更加美好。
从开放来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需要继续秉持开放理念。“一带一路”是开放性的区域合作倡议,相较于制度性区域合作的强制性和排他性,“一带一路”所倡议的合作令合作各方有更大的自由度和舒适度。区外的国家并不会受到歧视,同样享有平等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机会。而且,我们倡议开展“第三方”合作,鼓励区内外国家相互合作。
从共享来看,“一带一路”的发展要兼顾效率和公平,需要继续坚持共享原则。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中国家多,普遍面临收入差距较大、贫富较为悬殊的状况,贯彻共享原则,就是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更加注重更多的普通民众有获得感,使合作成果惠泽各方。
此外,要特别强调的是,“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要促进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一带一路”成员国的高质量发展,既要高度重视中国在境外沿线国家项目的高质量发展,也要高度重视通过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合作是新阶段“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
中国经济时报:当前,共建“一带一路”正在向落地生根、持久发展的新阶段迈进。您认为,新阶段,“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哪里?
隆国强: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早期,基础设施建设最引人瞩目,也非常受当事国的欢迎。经过五年多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虽然总体上而言,“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还远未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长期重点。但也要看到,在一些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已经阶段性地满足了当地发展的需要。在这个时候,如何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应有的作用就越显重要。因此,下一阶段,产业合作应该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通过产业合作,把基础设施的效益充分发挥出来。
首先,要提高园区建设水平,建设好产业合作的重要载体。在产业合作上,园区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通过园区,既能集中有限的资金完善基础设施,满足工厂、企业的需要,同时也能打造更好的投资软环境,建成扁平化的、高效的管理体制。此外,在法律法规方面还可以更加符合外来投资者的需要,有利于降低投资成本和风险,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促进当地的工业化发展。除了中国企业建设园区外,还应该鼓励支持东道国自己建设针对所有国家的园区。“一带一路”的生命力不仅体现在中国和成员国之间的双边合作,更要体现在成员国之间的网络状合作。
其次,产业合作中要特别重视技术扩散。要在保护知识产权和技术扩散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够通过知识产权的保护激励创新,也能够避免保护过度,阻碍技术的扩散。技术扩散是让发展中国家更低成本地学习先进技术的重要渠道。
最后,产业合作要因地制宜,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每个国家各自的优势不一样,要根据不同国家的优势,扬长避短,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政府作为倡导者、引领者,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通过制定发展战略、产业发展规划和制度创新,引导“一带一路”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者:记者 赵海娟 胡畔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9年0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