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体雁:树立四大思维,打造丝路之都

(原稿日期:2014年05月29日)

       城市的发展是非常复杂的问题,有着深刻的自然、历史、文化和制度背景。不管城市如何变迁,采取何种形态,其唯一重要的本质特征就是它能够带来集聚经济,也就是很多企业和居民居住在城市里可以相互抱团取暖,获得一种所谓的“外部性”。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一方面需要充分估计这一地区的自然历史条件,特别是要充分顾及水、土等自然生命系统的短板元素所决定的环境承载力以及各族人民的对于经济社会开放开发所带来的思想观念冲击的承受度,依照自然风水格局和民族聚落形态布局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与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在生产、生活和生态条件组合较好的地区,集中规划建设类似于西咸大都市区这样国际水准的城市群,创新城市发展模式,提高城市的密度和效率,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都市经济社会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获取城市的集聚经济和正能量。

       西咸大都市区和关中地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城市或世界城市区域。汉唐时代,这里曾经万国来贺,万商云集,是古丝绸之路商贸大通道形成和发展的肇始者和发动机,是当之无愧的“丝路之都”。尽管世易时移,时空变换,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与中国区域发展格局都与两千多年的汉唐盛世绝然不同,但是,由于独特的历史文化地位和战略性地理区位,呼应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实施,抓住新机遇,再造新优势,建设国际化、多样化、生态化、智慧化的充满创新活力、自生能力和包容性的新型都市区,重回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经济文化核心区和“丝路国际大都市区”的荣光,依然是西咸大都市当之无愧的使命与责任。西咸新区是国务院批复的唯一以创新城镇发展模式为使命和宗旨的国家级新区,这体现了国家对西咸新区和西咸大都市发展的战略意志。如何在丝绸之路沿线这片古老、神奇、土地贫瘠、环境恶劣却又拥有厚重的文化积淀、充满无限生机活力和生命畅想的土地上,走出一条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展和管理的新路子,如何通过西咸大都市区的开放开发、创新发展引领和带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复兴和融合?这是全体西咸人和中国人需要思考的问题。我谨以为,除了在互联互通、资源能源、商贸金融、城市发展、产业合作等领域发挥枢纽性作用之外,除了需要底线思维和国际视野之外,西咸新区和西咸大都市区尤其还需要树立四个思维。

       一是互联网思维。现在产业界流行“互联网思维”,我的理解,就是众多生产模块或单元之间相互连接而形成的一种无中心、无边界、多层次、多线程、可扩展、立体化、网络化的生产组织方式。城市发展管理的“互联网思维”,首先要实现城市部件、事件、产品和服务以及生产、生活和城市运行组织的标准化和模块化。随着信息通信技术、远程管理技术、分布式能源技术以及3D打印技术等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推进,城市物质系统和服务系统的过程可分解性和空间可分离性正在加强;因此,西咸新区和西咸大都市区要大力推行城市房地产业、基础设施产业和建筑产业和的组件化、模块化和工厂化制造,探索类似于“立体城市”、“天空城市”等超大型的城市综合体建设的先进制造模式,实现城市物质系统的可重用、可复制与再生产。其次,要建立多层次、多中心、多类型、集成化的无所不在的服务平台。城镇政府的核心职能就是建立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公共服务供给。城镇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公共服务平台之间的竞争。西咸新区和西咸大都市区要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的积极性,鼓励公共服务供给创新,推动建立社会化、多中心化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再次,建立多线程城市服务体系。通过实行信息化和社会化,包括政府在内的城市服务体系不再是“固定地点、固定时间、固定内容”等固定式的,不再是单线程的串联式的,不再是在政府大楼里“办公”式的服务,而是“24小时”、“7天”、遍在式的服务,是多线程并联式服务,是以居民、游客、投资者、企业家和各种社会利益团体等城市“客户”为导向的个性化、网络化服务。最后,西咸新区和大都市区应是开放、弹性和可扩展的。由于具有良好的模块化结构,整个城市的物质构造和服务功能具有很强的“弹性”和“开放性”,很容易再结构化,哪怕局部出现一些问题,也很容易进行修复和重新组织。城市将是一个充满了灵性(灵活性和反应性)的生命系统,而不仅仅是钢精水泥的堆砌物,这就是我希望的西咸新区新型城镇化的“互联网思维”。

        二是生态系统思维。在互联网式的城市构件和服务平台上,“栖息”和“衍生”着各种不同的社会生态系统。比如“青年社区”,比如“大数据产业生态系统”,等等。西咸大都市区的基础结构要一体化,但是城市社会要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要建立居民和企业之间的各种各样的联系(Linkage),包括物质联系(M-Linkage)和知识联系(K-Linkage),形成各个主体和成员之间有机联系的社会生态系统或“生态群落”,从而获得最大的正的“外部性”,也就是获得城市最本质的东西——集聚效益。设计和构造一个轻巧的人工生态群落,可能是人类面临的最难的、最为复杂问题之一了。要种一棵树是容易的,但是要打造一片森林是很难的。要招一个、两个项目是容易的,但是要招来一个产业集群是难的。要引进一个或几个人才是容易的,但是要引进和培养一个优秀的人才团队是难的。探索和创新“都市生态系统管理”和“集聚管理”的路子,正是西咸新区的国家责任与历史使命所在。我们希望,在西咸新区88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三秦大地,在漫长的丝绸之路经济带,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即政府入口)和城镇作为社会孵化器发挥聚合和转化作用(即城镇化孵化),最终能够形成如同盛唐时代古丝绸之路上那样的多族群、多业态、多文化和谐共生、共同繁荣的社会景象,形成充满生机活力的市场系统、社会群落和规则体系(即市场出口和社会生态系统出口)。

       三是伦理思维。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仅是一条“经济发展带”,还是一条人类文明交融创新的“文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不仅仅是“经济战略”,还是中华民族民族自醒自觉、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再造民族核心价值和伦理体系的“价值战略”。每每来到“长安”这个盛唐国际大都市,当你驱车经过河西走廊时尝试寻找那些失去历史踪迹的古国或古代先民的时候,或者如果在观看丝绸之路上各种文物古迹时你也许会问问自己,这些长相仪表如此充满异国风情的陶器到底与今天的我们有着何种联系,其实,我们不得不承认,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是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之外中华民族第三个发源地。盛唐国际大都市里那些来自世界各国的使臣、西域大地那些失落的先民、历史古迹中那些长相怪异的陶瓷所代表的客商,其实都已经将他们的基因连同他们的文化一起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隐藏在今天国人的言行举止之重。挖掘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文化遗产,探索文化交融与创新的“新丝路模式”,通过文化开放与创新寻找丝路沿线各民族、各国家共同的核心价值,重建21世纪新的丝绸之路伦理道德体系,也是西咸新区和西咸大都市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发中当仁不让的重要责任。因此,希望西咸新区在探索城市发展创新模式时,把建立具有丝路特色的新型城市伦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把西咸新区建设成为中国特色城市伦理示范区。

       四是草根思维。在这个大开放、大开发、大创新的时代也需要一点草根思维。人最终要生活在基层,要立足“本土”,要回归草根。“草根”是全球化时代的孵化器,一个人只有扎根于某一个基层、某一个本土化社区里面,才能够源源不断有新的思想。“屌丝”阶层是信息化社会的主人,掌握着互联网舆论洪流的方向,决定着电商平台竞争的关键。城镇化不断再造和重构着新的社会阶层。如何将城镇空间(Space)打造成为有利于草根和“屌丝”栖息聚集、有着浓烈本土气息的地方(Place),如何在流动性日益增加的时代让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进城务工的农民、丝路上来往的客商、每年2000多万的对盛世中国充满了无限遐想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新一轮开放开发驱动而来的企业家在西咸新区和西咸大都市区再联结(Re-linked)、再结构(Restructured)、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如何引导新的城市草根阶层成为“三个代表”的实践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追随者,这也是西咸新区城市发展的“新思维”。说到底,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有什么样的市长,就有什么样的城市面貌;有什么样的草根,就有什么样的城市气质。新型城镇化需要一点草根思维。

        丝绸之路,再造辉煌。相信西咸新区、西咸大都市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格局中能够重拾盛世雄风!

(本文根据北京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秘书长沈体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支点建设——西咸新区与新型城镇化探索”凤凰城市沙龙发言整理。)